近年来,欧洲和美国多家半导体巨头纷纷加大在中国本土的芯片制造投入,这一趋势正日益成为行业焦点。
欧洲巨头积极布局:
- 意法半导体(ST): ST正大力实施“在中国,为中国”战略,与华虹宏力合作生产40nm MCU,并计划2025年底实现本地化生产;与三安光电合资建设碳化硅前端制造厂,成为全球首个在中国实现碳化硅本地化生产的国际半导体公司;同时持续扩建深圳后端封测厂,巩固其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。ST在中国拥有4750多名员工,业务涵盖研发、制造和销售等多个领域。
- 恩智浦(NXP): NXP同样强调“在中国,为中国制造”战略,选择与台积电南京、中芯国际、华虹等公司合作,在中国生产不同制程的芯片。其天津封测厂完成80%的内部制造,并拥有超过200款在中国定义、设计和开发的产品。NXP在大中华区拥有9000名员工,其中包括1600名研发工程师。
- 英飞凌(Infineon): 英飞凌正加强在中国商品级产品的本地化生产,以满足中国客户对供应安全的需求,目前主要专注于后端加工,并与中国本土企业在碳化硅衬底等领域展开合作。英飞凌在大中华区拥有超过3000名员工,业务涵盖多个城市。
美国巨头持续深耕:
众多美国半导体公司也持续在中国投资,例如:
- 德州仪器(TI): 在成都建立了包含晶圆制造、封装、测试等环节的一体化制造基地,持续扩大投资规模。
- 芯源系统(MPS): 在成都投资建设全球研发及测试基地,未来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模拟和混合信号集成电路研发应用中心。
- 美光: 在西安拥有大型生产设施,投资超过110亿元人民币,连续17年位列陕西省进出口总额第一名。
- AMD: 与通富微电合作,将部分芯片封测业务委托给通富微电。
- 英特尔: 在多个城市设有办事处和工厂,并持续加大投资,近期宣布扩容成都封装测试基地。
- 高通: 在中国设立多个研发中心和子公司,与中芯国际合作生产骁龙处理器。
本土化制造,共生共荣:
这些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制造战略并非简单的“口号”,而是基于中国市场快速发展和产业链日益完善的现实考量。这些企业已经与中国的供应链深度绑定,形成共生共荣的局面。在中国制造,不仅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本地市场需求,也能更好地把握全球市场机遇。未来,谁能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,谁就能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大的成功。